数字人文基础设施
Digital Humanities Cyberinfrastructure
汉语统一时间标尺平台
简 介
欲实现文化遗产的整理与“活化”利用,首要者在顶层做好文化遗产“数字化”+“数据化”+“数字生态”的布局。其中,将非结构化文本图像转换为结构化文本图像的“数据化”尤为关键。对于中华文化遗产(含中国本土及海外汉籍、出土器物、古建筑等)及文化遗产内容知识单元(例如地名、人物、职官、印章、斋堂馆舍等)的表达而言,将“大中华圈”内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古今的纪时与西方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用统一时间标尺进行规范映射与编码,是文化遗产“数据化”和“智慧化”中带有关键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海内外中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整理、文化遗产内容中知识单元基于时序的关联与智慧化,而且对于促进中古史研究、古代历法研究、考古断代、中华文明探源与辐射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汉语统一时间标尺平台”目前实现了中国(自周文王受命元年[公元前1126年]至公元2100年约3226年)、日本(自室町时代正亲町天皇元龟元年[公元1570年]至公元2030年)、越南(自西山阮氏泰德帝泰德元年[公元1778年]至2100年)、韩国(后高丽时期摩震善宗武泰元年[公元904年]至2100年)、朝鲜(后高丽时期摩震善宗武泰元年[公元904年]至2100年[主体历一百八十九年])古今纪时与西历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的算法换算与编码。
本平台由北京大学朱本军老师研究设计。为尽可能完整地实现对出土文献(吉金、石刻、简牍及传世史料)中时间的查询、转换、批处理,我们对中日韩朝越,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纪年(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王公谥号/庙号/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太平天历纪年)、纪月(农历/政权纪月、月建纪月、楚历纪月、武曌纪月、累月纪时、太平天历纪月、四季纪月)、纪日(农历/政权纪日、干支纪日、月相纪日、韵目纪日、太平天历纪日)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古历法资料所形成算法实现了中国古今纪时与西历儒略历、格里高利历年月日、儒略日码的转换;利用算法步推规则对先秦及秦与汉初的古历算法、改历等进行运算,提供了一套可用于西周至汉初铜器历日、简牍历日断代研究的参照历谱;对西周至今,史料中除主流政权外300余个非主流政权的纪时进行了统一映射与编码。平台关于中日韩朝越5国古今纪时与西历的换算转换,是当下全球范围内所少见且最为完备的。
尽管如此,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有任何意见建议及学术项目合作交流,可邮件联系 朱本军老师bjzhu@pku.edu.cn 。
(最近更新时间:2023年4月21日)